乌克兰战俘回国画面曝光 三年等待终团聚。现场镜头里,一名乌克兰士兵裹着蓝黄国旗走下飞机,脚步有些僵硬却异常急切。他母亲早已哭到无法站立,颤抖的手刚触碰到儿子后背,整个人就瘫软下去。两人跪在停机坪的沥青地面上,额头相抵,肩上沾满被泪水浸透的沙尘——这不是电影片段,而是昨天深夜真实发生的归家。
2025年6月26日,沉寂许久的换俘通道被重新打开。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声明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确认,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成的人道共识框架下,完成了一次规模相当的人员交换。被释放回乌克兰的战俘中,泽连斯基指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于2022年被俘。这意味着这些士兵已经在敌方囚禁中熬过了将近三年。
乌克兰官方确认,这次归国的士兵主要来自乌克兰武装部队正规军,也包括国民警卫队和边防局人员。现场拍摄的乌方返国视频显示,获释者穿着单薄衣物,不少人身形消瘦,下机时神情紧张局促,但眼神始终在接机人群中搜索熟悉的轮廓。一位边防局士兵下飞机舷梯时紧紧抱住工作人员递上来的国旗,把脸深深埋进粗糙的布面里,肩胛骨因用力压抑哭声而剧烈起伏。
俄罗斯方面同样公布了接收画面。俄国防部在Telegram频道上传了一段简短视频,显示一队男性抵达俄境内某处空军基地。画面中,他们穿着略显宽松的运动服,在灯光昏暗的场地中依次登上一辆大巴车。该部门仅简短说明“在相关工作完成后”,这些人员将被送往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与心理支持。报道强调,这次遣返“是根据对等原则进行的”。
2022年的战场记忆对于许多归国战俘而言仍如同昨日。三年前的那个2月,俄军坦克集群高速突进,东线顿巴斯地区的堡垒化城市发生激烈拉锯战。其中,马里乌波尔钢铁厂长达数周的悲壮防御成为全球焦点。也正是在那年的春夏战局高峰期,大量乌军人员在亚速钢铁厂陷落前后、北顿涅茨克攻城战以及利西昌斯克的撤退行动中落入俄方控制。泽连斯基所言“大多数人于2022年被俘”,无疑将公众视线拉回那段残酷的战役史。一名获释士兵的堂兄阿列克谢在社交网络上写道:“我的兄弟是在伊久姆失踪的,那是2022年9月的事。家里三年来没人收到他活着的确切消息,连红十字会的失踪档案也没回复。昨天半夜母亲接到陌生号码的电话,她以为又是诈骗……直到听见他咳嗽的声音!那种咳嗽声从小我就记得!”
这场特殊的人员交换行动没有在两国边境直接交接,而是依托伊斯坦布尔的协商管道展开,显示出即使在战火持续的情况下,第三方调解对人道事务依然具有可操作性。换俘细节高度保密,但根据过往操作程序,国际红十字委员会通常在行动中担任监督角色,负责核实双方人员名单与保障转移途中人员安全。从双方公布画面分析,飞机很可能经过多次中转飞行,分别抵达各自境内指定地点。
归国士兵面临的不只是生理创伤。现场医疗人员注意到,几名年轻士兵在救护车前呆立不动,对外界呼喊几乎没有反应;一名医生轻轻将手搭在其中一人后背引导时,对方猛然剧烈弹开,双手不自觉地做出护头动作。基辅军事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伊琳娜·科瓦利丘克向媒体表示:“长期战俘营经历对人的伤害是系统性的。他们离开时的营养状态就很差,但更严重的是睡眠障碍、闪回性创伤应激(PTSD),还有难以摆脱的羞辱感、自责感。”乌方接收中心现场配备了心理医生、社工,甚至还有宗教人员等候在角落里,随时准备上前轻声安抚。
在乌克兰换俘视频广为传播的同时,俄罗斯公布的对应画面则引发另一种网络情绪。评论区里,一些俄罗斯IP地址留言追问为什么没有看到家属拥抱的镜头,车厢窗户糊得那么严实,质疑接收流程透明度不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俄官方未公布获释士兵姓名或具体数量,也未透露这些人最初在何时何地被俘。
战俘交换作为冲突中最具象征性的人道举措之一,其价值不仅在于数字上的“对等”。它直接打破了信息黑洞。对于家属而言,三年来徒劳地在各种战俘或阵亡名单上反复搜索,电话打遍所有政府热线却得不到确切答案,等待几近绝望。现居住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奥莉加称,她的丈夫是2022年基辅周边防御作战的装甲旅成员,后来被列为“失踪”。她昨天在返国照片中一个模糊侧影上找到了熟悉的伤疤。邻居帮她开了120公里的车,一路上她手心全是汗,根本没法拿稳电话。她拍摄的短视频显示,在官方指定等候中心外,数十个家庭自发聚在路边竖起简易标牌,上面写着姓名和出生年份,期盼也许有奇迹降临。
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,红腾网,股票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