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秦亦姝
“找工作期间,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毕业生微信群里关于各种专场招聘会、双选会和宣讲活动的通知。”今年刚毕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应届生厉图不久前签约了某互联网公司。在求职的过程中,学校为厉图这些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不少帮助。
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,中国人民大学打造“启航星期三”校园招聘服务品牌,实现“周周有双选,天天有宣讲,时时有岗位”的就业氛围。此外,为满足不同群体毕业生求职需求,学校还举办分行业(如法律专场、金融专场等)、分群体(如女生专场、博士生专场等)、分地域等专场招聘活动,充分满足不同群体毕业生求职需求。
“学校以精准化、专业化、个性化为核心,按照需求调研、资源整合、流程优化、服务升级、风险防控五步走,以满足不同群体毕业生多元求职就业需求,全方位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告诉《工人日报》记者。
据了解,2024年9月以来,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专场宣讲会600余场,大中型双选会60余场,累计参会单位近5000余家,提供岗位27万余个。
为了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,学校也逐步完善校院协同工作体系,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每个学院的每位毕业生。“学院就业办的老师在了解我的就业意向后,给我推荐了很多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招聘活动信息。”该校新闻学院2025届毕业生李逸告诉记者,自己最后确定的去向就来自于就业办老师的推荐。
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,学校也下了不少“平时功夫”。据了解,中国人民大学与各地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持续推进校地、校企人才合作,共建400余个高质量就业实习实践基地。
自2012年起,学校持续开展“知行合一”就业实习实践项目,组织在校生赴全国各省(区、市)基层党政单位、企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践、社会调研等,帮助在校生充分了解基层实践工作和市场企业运作模式,鼓励学生走出校园、深入实践,提升就业能力。
该校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裴佳杰2024年暑假通过“知行合一”项目参与了广东珠海的政务实习。她表示,学校与地方用人单位会综合考量,根据学生专业和单位岗位需求做好人岗匹配,自己当时被分到的珠海市委办公室档案科,与自己所学的档案学专业非常契合。
裴佳杰回忆,在项目实习过程中,学校会鼓励学生团队对当地已就业的校友进行访谈,并将访谈内容作为结项任务。“参与项目的大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社会经验,所以和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交流的机会非常宝贵,能让我们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。”
据统计,2012年以来,已有累计2600余名在校生赴全国50余个地市开展实习实践。该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,2025年“知行合一”已发布4个批次共56个实习实践项目,共为在校生提供696个定向实习岗位。
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当下,高校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注入新动能?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在校生、毕业生和校友开放的“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”交出了“人大答卷”。
进入“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”,记者观察到,平台会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服务:在应届生界面,平台会提供AI面试模拟、智能简历分析、一对一职业咨询等智慧就业服务;在校友界面,平台则会提供校友活动信息、发布实习招聘等选项。
“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到求职技能提升,平台均有相应版块。目前平台访问人数已达120万人次,累计服务学生61万余人次。”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介绍。
针对就业困难群体,中国人民大学也有“特殊关照”。“学校向每位就业困难学生精准推送不少于5个就业岗位,今年还组织258名2025届毕业生申报了北京市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。”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介绍,此外,人大还设立了“扬帆助航就业支持基金”,以减轻低收入家庭、身体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就业经济压力。
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,红腾网,股票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